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4:00:42  浏览:817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年3月30日以粤质监特〔2007〕35号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1 总则

  1.1 目的

  为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及次生衍生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应急救援工作安全、有序、科学、高效地实施,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是《广东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配套的专业应急救援预案。

  1.2 工作原则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控制事故、减少损失为目标,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贯彻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应急救援工作应响应及时、措施果断、规范有序、配合协调、运转高效。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广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特大事故应急预案》;

  《广东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一次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受伤2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特种设备事故。

  2 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省质监局作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专业协调指挥机构,在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领导机构的领导及省安监、公安、环保、卫生、气象等部门的配合下,依靠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协调指挥应急救援队伍及社会力量,开展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省质监局成立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事故发生后视情况及时派出专业协调指挥组赴现场。

  2.2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领导小组组成组长:局长副组长:分管副局长

  成员: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特种机电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处、办公室、稽查局、计划财务处和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的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及有关人员、机构职责领导小组职责:组织制定、完善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确定应急救援的预警级别和响应级别,组建并派出专业协调指挥组,并向省政府报告重特大事故及其应急救援情况;组建应急救援专家组,指定省级专业抢险队伍;组织检查各地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情况;指导督促重特大事故预防措施的落实;研究解决应急救援装备、经费等重要问题。

  组长职责:主持领导小组工作。决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应急响应行动。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工作。提出专业协调指挥组人员名单,并负责现场专业协调指挥的有关工作。

  有关机构职责:

  (1)省质监局办公室:负责向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预警信息和事故情况,传达上级有关指示;负责专业协调指挥组的交通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组织向公众和媒体发布事故信息。

  (2)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和特种机电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处:负责接受事故报告,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情况;负责提出应急响应建议,参与现场应急救援工作;负责确定参加专业协调指挥组专家名单;负责重特大事故隐患的信息收集,指导督促隐患的整改和事故的预警预防;组织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3)稽查局:负责事故现场警戒和现场信息发送给省局指挥机构及水质、空气、气象的监测,提供夜间应急照明。

  (4)计划财务处:负责协调解决事故应急救援有关工作所需经费及装备等问题。

  (5)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负责收集分析事故预警信息,提出预警级别建议;研究事故预防、救援措施,起草现场紧急处置技术方案;管理应急救援专家组;提出参加专业协调指挥组专家名单;组织省级专业抢险队伍的培训和演练;参与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专业协调指挥组组成及职责专业协调指挥组由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处、特种机电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处、办公室、稽查局、特种设备检测院、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的有关人员和有关专家等组成。

  专业协调指挥组参加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工作,负责向领导小组报告事故及应急救援的现场情况,提出现场紧急处置技术方案和有关方面配合的建议,协调指挥专业抢险队伍和事故发生单位实施救援行动。

  3 预警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1)各级质监局通过应用特种设备电子监管系统等方式进行信息监测,发现重特大事故隐患及时逐级上报至省质监局,省质监局视情况向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报告。

  (2)各级质监局对纳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监控范围的设备进行重点监测。

  3.2 预防行动

  市、县质监局对辖区内的特种设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负责跟踪整改落实情况,重要情况及时报当地政府及上级质监局。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在检验检测中发现严重事故隐患,及时报当地质监局。

  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和检验检测情况纳入省特种设备电子监管系统信息监测范围。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事故的预警预防负主体责任,制定和落实预警预防措施,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和事故苗头。

  3.3 预警支持

  以特种设备电子监管系统为主,综合生产、使用单位和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特种设备事故预警支持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3.4 预警级别及预警处理

  3.4.1 预警级别根据事故隐患的严重程度,预警分为以下三级:

  Ⅰ级:发现可能造成特种设备特别重大事故的隐患;

  Ⅱ级:发现可能造成特种设备特大事故的隐患;

  Ⅲ级:发现可能造成特种设备重大事故的隐患。

  3.4.2 预警报告当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导致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及时向当地质监局报告:

  (一)特种设备使用场所遭遇地质或气象灾害;

  (二)特种设备受到火灾威胁;

  (三)突然停电;

  (四)其他异常情况。

  各级质监局接到预警信息后,应按照附录8.1规定的格式及时逐级向上报告。

  I、II级预警信息应于1小时内上报。

  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发现I、II级预警信息,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领导小组接到I、II级预警信息,应及时进行确认,报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特种设备事故可能影响本省以外区域的,领导小组应向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报告。

  3.4.3 预警行动

  I、II级预警信息确认后,领导小组应做好组织专业抢险队伍和专家进入待命状态,调集所需物资、器材、交通和通讯工具等应急响应行动的准备工作。

  III级预警信息由各地级以上市质监局处理。

  4 应急响应

  4.1 事故报告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应于1小时内报告当地质监局和有关部门;必要时可直接报告上级质监局和有关部门。

  各级质监局接到事故报告应于1小时内逐级上报,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

  报告格式见附录8.1.

  4.2 分级响应

  各级质监局根据事故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按以下规定分别组织实施相应级别应急响应行动:I级:在发生特种设备特别重大事故时,由省质监局组织实施I级应急响应行动,并分别报告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当不能有效控制事故危害时,应在取得省政府同意后立即报请国家质检总局派出指导协调组;II级:在发生特种设备特大事故时,由省质监局组织实施II级应急响应行动;III级:在发生特种设备重大事故时,由地级以上市质监局组织实施III级应急响应行动。当事故严重程度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或不能有效控制事故时,应及时报请省质监局实施II级应急响应行动。省质监局认为必要时也可直接将III级应急响应行动升级为II级。

  4.3 现场指挥和协调

  现场指挥遵循属地为主的原则,专业协调指挥组应在事故发生地政府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承担以下工作:

  (1)根据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响应行动;

  (2)掌握和分析现场信息,组织有关专家提出紧急处置技术方案;

  (3)协调指挥专业抢险队伍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4)针对事故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出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建议;

  (5)协调事故发生地相邻地区质监部门的配合、支援工作。

  4.4 紧急处置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应立即组织进行自救,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和次生衍生事故发生,同时保护好事故现场。

  专业协调指挥组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根据事故设备种类、介质和事故主要表现形式等情况,建议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置技术措施。

  专业抢险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在专业协调指挥组的指挥下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并根据抢险救援过程中的情况,向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指出相关技术处置建议。

  常见特种设备事故的基本紧急处置技术措施见附录8.2.

  4.5 安全防护

  参加应急救援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和紧急处置技术方案的规定,确保应急救援时各种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设备等装备齐全,事故现场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环境监测和技术处理。

  根据事故特性和应急救援的需要,专业协调指挥组向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提出周边群众的安全防护和疏散建议。

  4.6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在应急抢险救援过程中,专业协调指挥组根据需要建议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依法动员、调动、征用有关人员、物资、设备、器材及场地。

  4.7 事故的现场取证和保护

  在实施应急救援时,专业协调指挥组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事故现场取证和初步分析,并向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提出对事故调查对象和有关资料的监控和保全需求。

  4.8 新闻发布

  省质监局统一负责特种设备事故信息的新闻发布工作。新闻发布应遵循准确把握、正确引导、注重效果、严格把关的原则,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4.9 应急救援结束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专业协调指挥组可建议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按程序宣布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结束:

  (1)死亡和失踪人员已经查清;

  (2)事故危害得以控制;

  (3)次生衍生事故因素已经消除;

  (4)受伤人员得到救治;

  (5)紧急疏散人员恢复正常生活。

  5 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理

  应急救援工作紧急调动、征用人员、物资、设备、器材和场地所发生的费用,由组织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支付。

  发生事故及事故波及的特种设备,应由有资格的单位进行全面的检修,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对严重损毁、无维修价值的,应予以报废。事故中有发生毒性介质泄漏或者邻近建筑物倒塌损坏等情形的,应经有关部门检查并确认无危险时,方可进行下一步修复工作。

  5.2 事故调查

  各级质监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特种设备事故调查,查清事故原因、性质和有关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5.3 应急救援工作总结

  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专业协调指挥组应协助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

  参与事故应急救援的各级质监局应根据应急救援工作情况对有关应急救援预案和紧急处置技术方案进行改进,对有关专业抢险队伍提出培训、训练和演习要求。

  6 保障措施

  6.1 信息保障

  省质监局建立全省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系统,包括全省重点监控设备信息库、预警和事故信息传输网络、救援资源数据库以及与省政府、专业抢险队伍、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联络方式等,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6.2 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6.2.1专业抢险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保障

  省质监局负责全省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力量的统一规划和布局,指定省级专业抢险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装备,规划和建设省级应急救援基地。指导各市、县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共享。

  各市、县质监局负责本地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6.2.2 专家组保障

  省质监局负责组建应急救援专家组,并适时更新。省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负责专家组的日常管理。根据设备种类和事故形式,专家组下设若干专业小组。

  6.2.3 通信、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和物资保障

  根据《广东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规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通信、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和物资保障,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协调解决。

  6.2.4 经费保障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经费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有关规定解决。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及装备、培训演练、科研等经费由省质监局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申报解决。

  6.3 宣传、培训和演习

  6.3.1 公众信息交流省质监局结合“安全生产月”、“质量月”等活动,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宣传特种设备事故的预防、避险、自救、减灾等知识。

  6.3.2 培训和演练各级质监局、各专业抢险队伍应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演练。各使用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应急救援训练和演习。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内容应包括应急救援知识。

  7 附则

  7.1 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事故: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突发性事件总称,通常会使正常活动中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是特种设备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的统称。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指造成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受伤2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特种设备事故。

  特种设备特大事故:指造成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不含本数,下同),或者受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特种设备事故;特种设备特别重大事故:指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受伤10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特种设备事故;事故隐患: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

  7.2 奖励与责任追究

  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按照《广东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规定对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奖励与责任追究。

  7.3 制定与备案

  各市、县质监局参照本预案制定本级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报上一级质监局备案。

  7.4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省质监局2004年4月26日印发的《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同时废止。

  8 附录(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1990年6月21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1990年7月21日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自治机关
第三章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经济建设
第五章 财政管理
第六章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第七章 民族关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县人民政府。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设在玉溪镇。
第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县的遵守和执行,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县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本县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上级国家机关的决定、决议、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本县实际情况的,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第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对各民族公民的国防意识教育,依法做好征兵、民兵建设、拥军优属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等工作,支持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搞好部队建设和完成执勤任务。
第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教育他们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坚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原则,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不同民族公民结婚所生的子女,其族属和姓氏可以从父,也可以从母。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提倡尊老爱幼的美德,依法保护各民族家庭、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逐步发展和完善各种社会福利事业,使鳏寡孤独、老弱残疾者得到妥善安置。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保护华侨、归侨、侨眷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及其家属在本县的合法权益,对其兴办的企业、事业给予优惠照顾。
第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对各族人民进行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民主法制、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集体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把自治县建设成为稳定发展、团结进步、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的自治地方。

第二章 自治机关
第十条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县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仡佬族、苗族和其他民族代表的名额和比例,按照选举法和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规定确定,并由选民依法选举产生。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仡佬族、苗族人员所占的比例可以略高于其人口比例,并且应当有仡佬族、苗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
第十一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自治县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县的县长由仡佬族或者苗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中,仡佬族、苗族人员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其人口比例。
自治县人民政府实行县长负责制。
第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设置工作部门,并在上级国家机关下达的或报经上级批准的编制总额内,自主地调剂各部门的编制员额。
第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廉政建设,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公正廉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并支持内务司法和监察部门依法行使职权。
第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采取各种措施从本县各民族中大力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并且注意在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做到仡佬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县干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其人口比例。
自治县境内的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招收人员时,要优先招收县内各民族的人员;在上级国家机关批准下达的招收人员指标内,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从农业人口中择优招收适当数量的仡佬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员。
第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外地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来本县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鼓励自学成才,对经过考核合格的人员量才使用。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在本县各项社会主义事业中有显著成绩的人员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人员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给予特殊待遇。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本县财政承受能力许可的条件下,根据政策规定,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离退休干部的生活福利给予适当照顾。
自治县企业单位的职工(含已离退休职工)的生活福利,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其承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可参照自治县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实行照顾。
第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逐步改善乡、镇工作条件,保障其充分行使权力;同时重视村民、居民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到偏僻、贫困区、乡帮助工作。

第三章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十七条 自治县人民法院、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是自治县的国家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对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治县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受上级人民法院监督;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受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
第十八条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应当有仡佬族、苗族的公民担任院长或者副院长、检察长或者副检察长;其他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中,应当配备适当数量的仡佬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第十九条 自治县各民族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自治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中,应严格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加强对他们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第四章 经济建设
第二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县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对外开放,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县的经济建设事业。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本县的优势资源,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快发展能源和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加强民族贸易,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逐步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
第二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加强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本县境内的自然资源;对可以由地方开发的资源,优先开发利用。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种经济组织或个人来县合资或独资开发资源,禁止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第二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县境内的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依法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买卖。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国家规定有偿转让,承包地和自留地未经有关国家机关批准,不
得改作非农业生产用地,禁止乱占滥用土地,对荒弃的土地,发包单位有权收回转包。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重视水土保持,严禁在禁垦的区域内和陡坡开荒。对现有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要有计划地逐步还林退耕,或者改造成梯土、梯田。
第二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尊重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整治承包地,并且在自
愿互利的原则下发展各种专业性的联合经营。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多种经营,逐步建立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支柱产业。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科技兴农,引进和推广农业实用科学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使用农用机械,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领导和帮助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维修和管理,积极兴建各种水利工程,在保证农田灌溉的前提下,鼓励集体和个人承包山塘、水库,利用稻田、溪河等发展水产养殖,保护其合法权益,禁止一切破坏农田水利设施
和水产资源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确定山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国有林场和国有森林归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的山林以办林场等形式由联户或个人承包经营,实行收益分成;荒山、荒坡承包给个人长期经营,按照法律、政策规定属于个人经营的自留山、承包经营的荒山、责任山和房前
房后种植的树木及其经营成果,允许继承、有偿转让或自主处理。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营造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和经济林;领导和组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街道的干部群众,搞好所在地庭院、道路的绿化,尽快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规划的目标。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坚持以法治林,加强林政管理。按照用材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搞好木材市场管理,实行依法采伐,凭证销售。大力搞好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严防山林火灾,积极防治森林病虫害。
第二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草山草场建设,鼓励和扶持农民以户养或联户养等多种形式发展畜牧业,建立和完善畜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搞好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料生产和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断提高畜禽商品率。
第二十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坚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在优先发展能源工业和改善交通运输的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业、冶炼业和扶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生产,逐步提高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第二十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国营企业中认真贯彻执行企业法,坚持党委领导,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承包责任制,保障企业经营自主权,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领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
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隶属于本县的企业、事业单位。未经自治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改变其隶属关系和擅自处理企业的资产。
第三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乡镇企业采取全面规划、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从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提供服务,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未经自治机关批准,不得改变其所有制性质或隶属关系。
第三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以电养电发展电的方针和谁建、谁管、谁受益的政策,在国家帮助下引进资金和技术,优先开发芙蓉江流域的水能资源,积极兴建中小型电站,尽快实现农村电气化,加强电力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实行有偿供电,严禁破坏电力设施和违章用电的行为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办好国营煤矿的同时,有计划地发展集体煤窑,坚持依法开采,安全生产。严禁乱开滥采和破坏煤炭资源。
第三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分级管理,民办公助和民工建勤的办法,有计划地修通断头公路,积极发展乡村公路,搞好现有公路的维修、改造,提高公路等级,创造条件发展水路运输,逐步建成交通网络,严禁侵占公路用地和损坏公路及其设施。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发展邮电通讯事业,增加通讯设施,建设城乡邮电通讯网络,逐步实现通讯设施现代化,严禁破坏邮电通讯设施。
第三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多成份、少环节、有秩序的商品流通体制,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主渠道作用。
自治县的国营商业、供销、医药等企业享受国家民族贸易政策规定的自有流动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贷款利率、商品分配和低税等照顾。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城乡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改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网点,积极开发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引导群众依法进行商品交易,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第三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主要农副产品进行有计划的合同定购,严格保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自主地安排利用完成国家计划收购、上调任务以外的工农业产品和其它土特产品。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物价政策和参照毗邻省县的同类产品价格,适当调整某些农副产品的收购价和销售价;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与毗邻地区的经济协作的措施。
第三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按照国家的规定,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积极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并享受国家对民族自治地区在利润留成、外汇留成和外汇使用等方面的照顾。
第三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自筹资金、上级拨款、国家贷款、引进外资等情况,合理安排本县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认真组织实施经过上级批准的城、乡建设规划,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城镇和村寨。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开发建设与防治污染同步进行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活环境。
第三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对大沙河、仙女洞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银杉等珍稀植物和黑叶猴等珍贵动物。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逐步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
第三十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乡村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尽快脱贫致富。

第五章 财政管理
第三十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努力发展生产,加强区、乡财政建设,增加财政收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自主地管理和使用属于本县的财政收入、财政预算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结余资金,并享受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在财政收入和支出项目方面的优待。
自治县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立机动金、预备费;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高于非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上级国家财政机关合理核定收支基数的基础上,财政收入不敷支出时,报请上级财政机关补足其差额;收入大于支出时,定额上缴上级财政,上缴数额一定几年不变。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如因企业、事业隶属关系的改变、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上级国家机关政策性变化及其它原因,使财政收支出现不平衡时,报请上级财政机关给予补助。
第四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在包干基数之外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和临时性补助费,坚持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扣压、截留和挪用,不得用以抵减正常的经费。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预算,在实施过程中,县人民政府确实需要部份变更的,应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自治县人民政府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并且应将其收支情况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四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依法征税。对属于自治县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项目,以及归还贷款有困难的企业,按照税收管理批准权限的规定给予减税或免税。
第四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支持金融机构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筹集、融通和合理使用资金,发展保险事业,扶持和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加强宏观调控,更好地为本县的经济建设服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享受国家对民族地区在金融方面的优惠照顾。
第四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严格财政管理,支持审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

第六章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第四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坚持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决定本县的教育发展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招生及分配办法。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巩固提高初等教育,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办好幼儿教育,继续扫除文盲,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公民。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县内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分级管理,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倡导勤工俭学。
第四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办好现有民族中学的同时,逐步为边远高寒、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制、半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学校,并采取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减免学杂费等措施,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入学比例,对考入大专院校的
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在入学时可作一次性的适当的资助。
第四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且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逐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建设一支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护学校的场地和其它校产。
第四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力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它用。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鼓励国家企业、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和其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
第四十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逐年增加对科学技术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各级科学技术机构,加强科技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开展科技兴县和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引进和推广科研成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创造发明,促进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建立健全各级文化工作机构,鼓励文艺创作,做好广播、电视和电影放映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严禁淫秽书刊和黄色音、像制品的传播,支持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
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旧城真安州城垣、县城万天宫等名胜文物古迹。
第五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医疗卫生防疫和保健机构,充实医务人员,增添医疗设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地方病、传染病、职业病的防治,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和妇幼保健事业,提高各族人民的
健康水平。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中医、西医并重,保护和发展动植物中草药资源,积极发掘整理和利用民族民间医药,允许经卫生部门考核合格的民间医生正当行医,取缔非法行医,加强药检工作,严禁生产和销售假劣药品。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使之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五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切实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根据贵州省计划生育试行条例制定实施办法,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第五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发掘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各民族的体育人才,增强各族人民体质。
第五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开展同其他民族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在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协作,促进本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七章 民族关系
第五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尊重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教育各族的干部和群众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风俗习惯,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建设民族自治地方。
第五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照顾县内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和工作上的特殊困难。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本地方各民族的特殊问题时,要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按照法律和政策妥善解决。
第五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县境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民族乡。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和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可以采取适合本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发展本乡的经济、文化事业。
自治县国家机关的决定、决议、命令和指示,应适合民族乡的实际情况,并对民族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予以扶持。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每年公历11月29日为自治县成立纪念日。
第五十八条 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规定的特殊政策和优惠待遇,本条例未列入者,自治县应同等享受。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经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本条例的修改,需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本条例的解释权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十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有关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1990年7月21日

辽宁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辽宁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

(2010年11月26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能资源,是指蕴藏在江河、水库水体中可以用于水力发电的能量资源。

第三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

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第四条 省、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能资源的管理,保障水能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保证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安全。

第五条 省、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林业、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水能资源普查,建立水能资源基础数据库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水能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水能资源调查评价制度,掌握并分析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产生的影响,及时提出和采取相应措施。

第七条 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编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编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流域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小型河流,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编制;

(二)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5000平方公里的中型河流,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编制;

(三)除鸭绿江、辽河之外流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河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编制;

(四)跨市、跨县河流,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编制,报省或者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编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利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与能源发展、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规划相协调;

(二)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兼顾供水、灌溉、渔业和航运等需要;

(三)服从防洪规划要求,不得降低防洪安全标准、妨碍防洪安全;

(四)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上下游河流生态流量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生态功能。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等区域禁止规划水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

第九条 编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征求相关地区、单位及公众意见,并进行科学论证。

第十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应当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不符合规划或者未经规划的水能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发利用。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需要调整时,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并重新备案。

第十一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实行有偿出让制度,出让期限为五十年。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由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编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权限,依法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组织出让。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的出让底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依照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投资总额比例评估确定。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中标人或者买受人应当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出让合同,并应当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缴纳出让金。

本条例公布前已有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其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自本条例实施之日起三个月内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出让合同,并以本条例实施之日为起始期,按照出让底价缴纳剩余使用年限的出让金。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出让期限届满,需要延续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应当在出让期限届满前三个月内向原出让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重新签订出让合同,续缴出让金。出让机关对延续申请未予批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名单。

出让合同示范文本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征收的出让金上缴同级财政,主要用于水能资源的规划编制、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调查评价等工作。

出让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或者核准、备案手续。

第十五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应当按照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限开工建设。超过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限满两年未动工或者开工建设后停工一年以上的,由原出让机关无偿收回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但因不可抗力造成动工开发迟延或者停工的除外。

第十六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扩大装机容量,应当符合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并向原出让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及缴纳扩大部分的出让金后方可实施。

第十七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可以转让。未动工或者虽已动工但投入资金未达到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百分之二十五的,不得转让。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转让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应当自签订转让合同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原出让机关备案,并办理变更手续。转让后的使用年限为原开发利用权人已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

第十八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对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在建项目和投入运行工程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维护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和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渔业及生态环境的安全。

第十九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其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开工前,应当向出让机关提交开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项目施工时,应当遵守技术规程,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由出让机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投入运行。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并网发电。

第二十一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应当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十二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定期对生产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改造。对造成水域使用功能降低、水体污染、河流生态改变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应当承担治理责任;拒不承担治理责任的,由原出让机关无偿收回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

第二十三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应当服从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保证上下游生活、生产、生态基本用水流量和用水安全。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人除因不可抗力外,拒不服从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造成国家、集体和群众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四条 擅自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或者扩大装机容量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建物,恢复原状;逾期未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擅自开发或者扩大装机容量不足500千瓦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开发或者扩大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不足1000千瓦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开发或者扩大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上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未经申请或者申请未经批准而开工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并处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二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未经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而投入运行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运行,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百分之三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转让未动工或者虽已动工但投入资金未达到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百分之二十五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没收违法所得。

第二十八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出让水能资源的;

(二)未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水能资源的;

(三)对不符合要求的开工报告予以批准或者对不符合要求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予以验收合格的;

(四)未按照规定收取出让金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